文章

第九課 宣講、教導與見證

分類:向伊斯蘭及向其它信仰傳教
發佈於:2011-05-15, 週日

1.我要開門見山說明,宣講、教導與見證並非同義詞,三個詞兒不能互換。基督教信仰所有真正宣講與教導,都會、或應有見證這元素;但三者其實是完全不同的。

2.或有人以為本章是要談一些無法達成的事,一如我們國內流行好些假基督教之名宣傳的錯誤觀念;且容我舉一例 (其實這種事情不勝枚舉) 說明。「遍傳世界出版社」(World Dominion Press)剛出版一本《數字告訴我們甚麼?》小冊子,末頁兩段如此說:

基督徒可以將福音遍傳,這是可能的。如果一年內,所有真基督徒都熱心向一人教導真理,領那人歸主,至年底全世界真基督徒數目要上升一倍。第二年再重覆做,人數再翻一翻。每年都這樣做,數年內福音就遍傳世界了。

這數字告訴我們一個祕密,若我們真想成就基督的話,傳福音給萬民,就不應單靠牧師和宣教師,而是要全民皆兵,包括基督徒婦孺。當基督教會裡所有成員都作見證、勤作工,抓緊每個機會隨便談談福音,全印度就會成為基督的土地

3.仔細讀這兩段文字,你會看見,文章把我們的主給使徒廣傳福音的使命,與「隨便談談」福音混為一談,以為這包括了教導與作見證。這類常見、鬆散的概念非常危險,也許這正是促成以下情況之因:

(a) 教會事工軟弱無力
(b) 嚴重缺乏基督教教師
(c) 很少平信徒願意作見證

4.我想分開討論講道、教導,與作見證,因為在教會裡,三者各有特定位置,缺一不可。

講道

5.回說「隨便談談福音」,這說法很普遍,背後有著某種想法傾向。翻開字典查考「隨便談談」(gossip)這個詞兒,撇開古代用法不談,其定義是:閒談,聽聽說說,散播謠言。第一個用「隨便談談」來形容福音的人明顯沒查過字典,當時他可能只想著如何有效地傳播消息(可惜觀念錯誤)。

6.我們暫且擱下重點不談,先看看現實情況。在整個印度,每十位基督徒裡,只有兩個會讀會寫,在未分裂之前的印度這是樂觀估計。在巴基斯坦,二十人裡可能只有兩個人會認字;約有80至90%的平信徒是文盲。若有誰能成功鼓動這些信徒出去「隨便談談福音」,豈不都成為無的放矢的謠言了?要阻礙任何國家成為「基督的土地」,最佳方法莫過於讓一群愛說閒言的人隨便聽聽說說福音了。仔細想想,西方許多老字號高等學府最初所以建立,就是要讓人正確、全面地學習宗教,以至福音不會讓文盲、無知、卻過分熱心的謠言分子包攬。

7.在前兩章我們討論過宣講問題,重點是,所謂傳福音,就是由經授權的傳道者宣講特定內容。若要區分狂熱分子與認真信徒的傳福音方法,最佳定義大概是這樣的:狂熱分子希望所有信徒隨便說說就散播了福音;認真的信徒相信應由曾受訓、經授權、委任的傳道者宣講具特定內容的福音信息。

8.福音狂熱分子席捲全印度,從以下兩件事可見:

全國基督徒大會(National Christian Council)在1944年(並後來另一年的)會議記錄上說道,印度教會目前最迫切需要有屬靈、曾受充足裝備訓練的信徒擔當聖道與聖禮職事。

記錄引述《印度基督教事工》(The Christian Minister in India)作者Ranson的話說:

這判斷有真憑實據。在印度各處,教會按立職位普遍未能滿足所需,都渴望牧養事工無論在素質和數量上都加強。(頁48)

9.上述的小冊子提及另一個令人震驚的情況。國家分離前的印度,平均每8組會眾只有1位牧師;請謹記,這只是平均數,有的地方情況更糟。這些數字告訴我們甚麼?就是說,許多年以來,宣教士只鼓動信徒「隨便說說福音」,卻從沒有人教他們該說甚麼,「福音」究竟為何物。再者,宣教士也忽略了另一件事:不論在哪裡建立教會,裡面總要有一群曾受訓練、能言善辯,居於領導地位的人。在巴基斯坦如是,在美國、俄國亦然;前者得對應伊斯蘭教,後者則要應付世俗、或共產主義。

10.若要探討教會裡的牧養職事,必先理解何謂教會。

11.有人問:我們是在談講道、教導與見證啊,這與教會─基督的身體─何干?答案很簡單。新約聖經讓我們看見教會是如何建立起來的,又如何發揮功能、為真道服務。若不先了解這點,根本無法談講道、教導與見證的問題。

12.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,自有其方向目標;要走到地極傳福音。然而所謂走到地極,不一定指某人離鄉背井到海外去,愈遠愈好;卻也可以指教會走向所處區域的「地極」。並非每位美國或英國信徒都要到印度、非洲,或中國去,也不是說所有基督徒都要在區內到處「講道」。教會乃是藉著她的代表,走遍全世界所有地方。

13.改革派人士不同意羅馬天主教的教會觀,由此必然引發關於聖職階級的爭論。天主教有「不能褫奪的身分」教義(character indelibilis),就是說修士在按立時身分發生神妙變化,從此在教會裡佔獨特地位。改革宗信徒縱然反對這教義,卻也沒有因噎廢食;他們反而重新定義教會,整理出活潑、生動、合符早期教父傳統的定義。

14.改革派─即是基督新教的教導說,若教會─基督的身體真存在的話,就必然是使徒教會。這因為彼得曾按手在誰誰身上,再一代傳一代的傳下去;這說法太簡單、太機械化,從歷史上說也太讓人懷疑。教會是使徒教會,因為主設立使徒,讓人藉著使徒所傳的信仰進入祂的身體,除此以外別無他法。直接的說,我們對基督一無所知,不論在歷史上或神學上,只能藉使徒認識祂。我們沒可能越過使徒直接認識主。因此,人若不藉著基督的身體─教會,就沒有基督的信仰。

15.循此思路,使徒領受使命,要向世界傳福音;這使命是給整個基督身體、而非個人的,也不是說,人人都要作講員。教會是使徒性的,因此向世界傳福音是教會的集體責任;同時,教會亦從神領受了恩賜。Charismata是希臘文,現在英語裡也很常見 (charis的眾數) ,有恩典的禮物之意。聖靈給肢體不同恩賜,有使徒、教師、傳道、傳福音的等;使教會成為有機體,也就是說,因為所領受恩賜不同,某甲功能在此,某乙功能則在彼。整體朝著一個目標前進,卻要互相配搭才能發揮功能。

16.我們這裡不打算討論任何特定的訓練模式,像學院制、學位制、私人教授等。我們只想說,從一開始,教會就將傳道與各種事奉分開來。換言之,這是教會屬靈恩賜的分配方法,有人命定要講道,有的做其他事奉。這分配方法無所謂優次(誰願為首,就必作你們的僕人?),只在乎基督身體裡恩賜的分派。

17.這裡且暫停一下,得提醒你,我們仍在討論講道。後面我們會討論教導,這也是教會裡一種屬靈恩賜,不一定人人都有。然而作見證卻並非恩賜,而是基督身體裡每位成員都當作的,後面會詳細說明。這裡提醒一下大家,以保思路清晰!

18.宗教改革時期,許多狂熱分子以為現在小張小李小黃都可以講道了,全國充斥著一群「講道迷」。馬可路德盡力制止他們,他說:

就算你比所羅門和但以理聰慧,若沒有主的吩咐都應避免開口說一句話,如避開地獄一樣。神要用你的話,自然會呼召你。如果祂沒有呼召你,親愛的弟兄,請不要仗著自己巧言善辯擅自說話,因為這是非常愚蠢的…人若非領受呼召被迫講道,若非摒除私意私慾而教導,那麼他講道實在一點好處也沒有。因我們只有一位主,就是主耶穌基督,惟有祂能藉著所呼召的僕人教導、生出果效。沒領受呼召而教導的,對人對己都有害,因為基督不與他同在。

19.改革派的確成功理順了當時某些問題,但後來卻忽略了信徒作為「一體」,聖靈在當中分派恩賜這點。強調體驗宗教的個別信徒視教會為俱樂部,信徒聚在一起說宗教術語;他們當然不會理解屬靈恩賜互相配搭這教義。宗教若只是個人經驗,自會以「一傳一」作宣教口號。1706年以來的宣教事業都是這般光景。

20.值得留意的是,近年許多本色教會開始恢復舊日的信徒集體,以基督的身體─教會為中心。這情況在潭巴林會議(Tamaram conference)報告上明顯可見。

21.信徒集體並非因自然律而來的有機體,這也不是大型商業組織。教會集體生氣盎然,是因聖靈在當中分派恩賜。理論上(實際上也如是,不過有些人沒有承認這罷了),教會將具講道恩賜的人分別出來,呼召、訓練他們。

22.當然,因為人的罪與無知,就是已被分別出來作傳道事奉的人,根本沒可能夠得上完美;因此信心與謙卑是傳道事奉的先決條件,甚於其他事奉。因著這職事的獨特性,教會特別以按立方式肯定具備傳道恩賜者,這是其他恩賜所沒有的。雖然領受傳道呼召的人並不完全,或許缺乏信心與謙卑,我們卻不能以此為藉口,讓沒有呼召、未受訓練、不受約束的個別信徒奉基督的名隨便講道,這些人其實只是在說閒話。

23.不要自欺了,宣教可不是鬧著玩的,並非每個平信徒都能做。傳道事奉是教會裡最嚴肅的恩賜,領受呼召的人除了要謙卑、有信心外,更要有耐心、能吃苦,工作努力不懈。

24.以為每個基督徒都能傳講基督教信息,這樣的宣教觀念實在錯得太厲害了。今天許多宣教士只曾受世俗學科專業訓練,機構卻要這些人宣講和教導信仰,只因他們是宣教組織裡的基督徒。

教導

25.當保羅說,有的信仰領受教導恩賜,他談的並不是天賦才能。許多基督徒或許有教學天賦,卻沒有領受教導經文的恩賜。再看馬丁路德的話:

就算你比所羅門和但以理聰慧…如果祂沒有呼召你,親愛的弟兄,請不要仗著自己巧言善辯擅自說話…沒領受呼召而教導的,對人對己都有害,因為基督不與他同在。

26.路德一針見血指出,就算聰明、知識豐富的教師,都不因具備這等條件,自然而然就被呼召教導「救贖的知識」;這種知識惟在基督的身體─教會─內才有的。這是改革傳統教義,非某宗派特有的說法。且容我舉例說明:

每一代教育家都會提出更好的教學法,從一般教育層面說,這些新主意不一定壞、也不一定好。然而,我們並不可以因為法蘭絨拼貼畫讓孩子容易掌握課堂重點,就將基督貼到法蘭絨板上去;我們不能說,某某會用繪本和五彩教具,他就可以教導基督「救贖的知識」。

27.路德說:沒領受呼召而教導,對人對己都有害。他深明箇中意義。

28.教導是恩賜,大概可分三種: (a)教導領洗孩童與慕道者;(b)教導成年信徒,如在學校、學院,或聖經班上教導;(c)教導將要出來事奉者,即教神學。

29.且看宣教工場的工作,情況如何?聖靈在教會裡給與特定信徒教導恩賜這教義,豈不是被完全忽略、遺忘,或誤解嗎?有兩個情況很明顯:第一,實際上,宣教學校或學院裡的教師由於是基督徒,就被期望教導基督教。第二,宣教士往往聽命於某個毫不了解宣教的管理體系或群體,所以被差出去的人幾乎可以隨時轉換崗位,第一天當堂會牧師,第二天當地區宣教士,第三天當神學教師;管理體系並不在乎這些。他們只在要求整個機制運作暢順,卻忽略了、或有意遺忘聖靈在教會裡的分工。

在現存體制下你可以做甚麼?你可以省察內心,看看可有信心,相信神已經、或將會呼召你,給你教導的恩賜。你若真有這呼召,就要請教會給你裝備訓練,以運用恩賜;你必須重新定位。若你沒有呼召或訓練,或沒那個信心,這樣無論為人為己,你都不應教聖經班、基督教信仰班,或神學等。

作見證

30.今天整體情況是怎樣的呢?

(a)教牧人員被忽略、沒效率、準備不足,(按西方標準而言)半文盲。

(b)由世俗教師教授宗教,其中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具備教導恩賜是擔此重任的先決條件,部分人不明白信心與教會的基督關係,對此事興趣不大。

(c)若干未經訓練、文盲或半文盲的平信徒,在外藉教師─即宣教士─敦促下傳道、教導或作見證,都是在「隨便談談福音」。

(d)教會整體表現遲緩、冷淡。

無可否認,全能神可以在這一團糟的情況下興起偉大人物;然而誰又能否認上述情況的確屬實?這樣的教會,其見證實在毫無果效,對穆斯林而言,這實在不值一顧。

31.誰要是會一點點教會歷史,也許都會說,就算最古老教會傳統的核心、最堅實的教導裡,都會有嚴重缺失的。此話不虛。因為罪的緣故,也因為人不完全、所知不全、缺乏信心,教會常常偏離正確教義,容易犯錯。然而教會既是基督的身體,有聖靈運行其中,所以錯誤總也經常被挽回的。聖靈不斷管教,指引教會走回正路,以聖經約束、管教之。反之,就是最虔敬的人,若單靠宗教經驗過活,忽略在基督肢體裏的恩賜與彼此配搭,最終只會利用經文「證明」自己的錯誤教義。他們若偏行己路,必無法挽回。

32.且容我們來做夢;其實這不是夢,乃是藉信心之眼所看見的圖畫。我們來看看,教會按聖靈所分派恩賜彼此配搭的情景,當中沒有一丁點兒罪與無知。

首先,宣講教導神純正話語、恰當管理聖職,可說是教會命脈。因此,教會要盡全力,花時間、金錢、精神發掘有傳道職事恩賜的人,給他們最好最全面的訓練,成為傳道人、教師,與佈道家等等。換言之,教會應以神話語職事為先。

33.得留意的是,這些人不一定要全時間事奉。舉例說,某信徒可以在學校或大學裡教歷史,同時是素有訓練的基督教老師;他所以能教導,並非因為他是信徒,而是因為這人在基督身體裡,有教導恩賜,又曾受教會訓練,成為保羅所說的「教師」。另外有些人如牧師、佈道家、宣教士、神學教授會全時間事奉,雖然這也不一定的。再者,信徒也不一定只有一種恩賜,保羅就同時有使徒、教師、與傳道人的恩賜。

34.這夢想中的教會現在按恩賜配搭運作,結果怎樣呢?她無可避免會與黑暗勢力衝突,這是一必會發生的。但再次,我們是集體來面對,而非孤軍作戰;是教會整體面對嘲笑,在巿集上給扔石頭。面對衝突的教會是很剛強的,無論在團契、在認識基督方面都強健,成為真正能見證的教會。得謹記,我們的主曾說在審判之日,祂要按我們的見證與認信評量我們。

35.「你若心裡相信,口裡承認」,這是保羅說的。「相信」既是個人、亦是普遍的,認信與作見證也一樣。所以作見證並非只有部份信徒才有的屬靈恩賜。我們必須知道,信徒整個生命必須建基於教會場境,也在同一場景下作見證人。

36.我們一直在談兩所教會:一是現實的教會,二是理想的教會─就是我們按信經所宣認的。且看看這兩個教會如何作見證。見看現實中的教會。回說「遍傳世界出版社」那個小冊子,這實在很有代表性。頁21說到「我們面上的神真理與喜樂的光」,插圖裡(頁22)畫一個人綻開膚淺的笑,代表讓光照在人前;這種圖畫我們常常在主日學課本裡見到。其中有個女孩子悶悶不樂、脾氣暴躁,她當然不是基督徒;另一位女孩子瞎笑著,到處告訴人她很開心,因為她愛耶穌。這是給小孩子看、關於作見證的材料,給大人看的其實也大同小異。

37.另一個例子,在同一本小冊子裡(頁38)畫了一頁漫畫,分為8格;裡面畫著信徒跟一位途人說話;另一位跟正在工作的農夫談;又有信徒向一個頭上頂著大木頭的傢伙說話兒;另一幅畫畫一位女信徒擱下家務,跟一位婦人在談─八幅圖畫都畫著基督徒在「隨便談談」福音,向別人講說耶穌對他們滿有意義,畫中的談道對象都表現得快樂、驚訝。小時候我們都玩過「找錯處」的遊戲,一幅圖畫下面印上「有甚麼錯處?請找找看」字樣,你細心看,會發現畫中的驢子有一根馬尾巴,或是馬兒配上了牛蹄等等。回說那本傳福音小冊子,裡面有何錯處?當然是福音對象臉上那一副快樂、驚訝的神情。圖畫假設真正講述基督教,可以沒有掙扎、沒有反對勢力、不用捱罵,假設無知和願意聽;(諷刺地)以為「作見證」的基督徒只是在「隨便聊聊」,說長道短,傳播一些無根據的謠言;然而假裝可以將基督教真實傳給任何人而沒有掙扎,沒有反對,實在是個謊話。

38.事實上,教會若忽略聖靈分派恩賜的工作,其中的聖職人員若沒有好好發揮作用,宗教老師世俗化,信徒又提不起勁的話,他們的見證只會淪為法利賽式優越感綜合症,只談及個人的敬虔、表面而毫無果效的倫理。

教會的工作應勢如烈火,使各地區鬼魔急欲撲熄之。惟有如此,我們的主的警告才顯得真實:「不認我的,在我父面前我也不認他。」

39.「見證」希臘原文是marturia,作見證的人就是martus,英文「殉道者」(martyr)一詞根源於此。有趣的是,阿拉伯文字根Shahad同時引申出shahid──殉道者、與shahed──見證者兩個詞兒。似乎就是在教會外,也覺得二詞隱然相關,有勇氣作見證的人是注定遭反對的了。當然,不一定每個見證者都殉道,但明顯地,作見證並非對抗無知,而是敵對邪惡。(再者,約翰福音1:5字面上應譯為:「黑暗卻不能勝過光」,雖然欽定本譯為「明白光」。)

40.現在來看看理想中的教會,這與現實的教會情況相反,信徒個人見證與生命裡別的事情一樣,都伏在教會場境─基督身體─之下。在教會裡,首先、又最基本的見證是洗禮。請別誤會,洗禮並不是個人公開見證他現在相信基督,要不然這就不是聖禮,對個別信徒的意義也不那麼重要了。洗禮,是教會對神行動的見證,向世界宣告神與人立約,以基督的身體─教會─為仲介。這是見證神收納祂的子民,在每次洗禮上,神收納那個受洗的人,無論領洗者是兩歲孩童或古稀老人。洗禮,是見證神在教會裡與人立約。

41.在所有不接受基督教的國家裡,都有這樣的經驗─洗禮實實在在的,改變人在群體裡的位置。

42.聖餐是教會裡第二個見證,無論你習慣稱之為主餐或聖餐。事實上,教會每次分吃餅與杯,都是表明主的死;基督身體內每位成員,都領受神有關祂兒子的見證。

以上兩種聖禮,都並非個人信心或行為的見證,而是集體的,見證神對受造物的信實。凡參與聖禮的人,都與教會認同。而在分裂前的印度,每七位成年信徒裡,只有三位參與聖餐!

43.在教會有活力之處,聖禮內在的見證就有「聖徒團契」這見證伴隨。請別爭辯誰是聖徒,就是你和我─我們都是聖徒;這與虔誠聖潔無關。教會可不是俱樂部,也不是福利中心,而是活潑的有機體。裡面不斷會有轉變,有事物存活,有事物死去,有好有壞,事情會改變、也會僵化。就在這裡面,也藉著這一切事,我們有聖徒相交,就是互相依存的團契。相交並非基於大家的共同點,乃本於聖禮與道。神的話解釋聖禮,聖禮象徵神的話。信徒聽神的話,參與聖禮,就是不斷回到使徒信經裡那經典的認信─我信─裡面去。許多信徒認為要常常唸誦「我信」,有的卻不然。然而歷代以來,「我信」的內容成為基督普世教會最基本的經典認信。信徒作見證─無論當時他在基督身體裡正在參與崇拜,或獨自在外面對敵視、暴力或死亡─若符合信經的內容,他個人是認同基督的身體,見證神對人的信實。

44.因此,認真、能發揮功效的教會整體,是神對人信實的主要見證!然而,印度和巴基斯坦卻有許多不需要聖徒團契─即當地教會─的超級屬靈人。防礙教會有效作見證其中一大害,就是假屬靈,這等人傲慢地指摘教會「已死」「不忠」或「愛世界」,他們要不造成分裂,就是完全忽略團契。我們國家裡有兩大害,一是宣教士的個人主義態度,二是人自以為超級屬靈的傲慢。

45.換言之,見證的真諦在於個別信徒集體接納教會,而神藉教會見證。可惜我們都強調信徒嘗試對別人講「耶穌對我有何意義?」結果如何?誰在乎呢?對方也許會聳聳肩,嗤之以鼻,或給你扔石頭。

46.我們夢見理想中的教會整體站立見證神,藉教會本身為仲介,按聖靈分派的恩賜互相配搭,這樣,每個人就準備好,發揮各自的功用,只要聖靈要求他,就回答他心中盼望的緣由;就是在聖徒團契─即教會─裡,藉著所傳的道和聖禮,神已按手在每位會友身上,收納他為子民。而無論如何,我們總不能忽視神的按手。

47.你是宣教士、牧師、佈道家、教師,或熱心的平信徒,總會面對這樣的矛盾。雖然理想的教會看似乎存在,但這是確實存在的;理想的教會縱與我們所經驗的教會不一樣,但藉著信心它就是教會。一如信徒是「在基督裡」,整個教會群體都隱藏在基督裡。我們自認相信一個神聖、大公教會,那麼何不真相信有此事?基於同一原因,每位信徒都是一個新創造,儘管是「藏在基督裡」的。世上沒有「隱形教會」,卻肯定有一個教會是我們信心的對象,正如我們相信基督,因為教會是基督的身體,而祂是教會的頭,兩者的聯合就是有機體。

因此,當你運用恩賜時,別在乎眼目所見、或在教會裡的經驗,卻要根據所信的好好運用。在教會(並非天主教所理解的教會,而是改革宗所說的教會)─基督的身體─裡,常存活潑信心,如此無論環境如何無望,你都會有勇氣堅持下去。

48.你若能如此理解教會,明白恩賜的教義,你對教會向穆斯林傳福音的態度必然大大改變。且容我說,此後你與慕道者、並新皈依信徒之間必然衝突不斷;原因有三:

(a)皈依者或慕道者並不想與教會認同,因為他知道,這樣認同是實實在在的見證,必然引發迫害。只要能藏在宣教士羽翼下,在特殊的情況下他或會勇敢承認自己是基督徒;但一旦與教會認同,就必然成為眾矢之的;他當然很想避免這情況。得謹記,在伊斯蘭裡,對信仰的承認必定因可能惹到的麻煩的程度所調解;面對死亡威脅時,一個穆斯林可以嘴裡說棄教,認為心裡不這樣相信就好。慕道者與皈依者住往都將這種態度帶到基督教裏,認為「神看內心,祂知道我心裡所想,我嘴巴上怎麼說也無關係」。宣教士還在的時候,這種態度可能還掩藏著,然而當皈依者一旦與教會拉上關係,他就要放棄這做法。

(b)信徒不肯認同教會另一個原因是,宣教士的教導往往反映教會壞的一面,以致他蔑視整個群體。我曾聽見宣教士說:「我的皈依者不想認同教會群體,這也難怪,教會裡簡直爛透了。」

我答道:「也許是。而宣教士與他們都是同一類貨色,八年後你的皈依者也會一樣。這都歸功於你對教會的態度。」

(c)你的慕道者和皈依者來自伊斯蘭,在屬靈方面,這是最個人主義的宗教。雖然在人的層面看,伊斯蘭教教導「兄弟關係」,要信眾團結一致,但他們卻沒有類似基督的身體、葡萄樹與枝子、以基督身體為仲介等教導。使徒所傳這基本教義,強調我們與神的關係全賴教會,穆斯林是很難明白的。因為他奉伊斯蘭時,習慣了只與神建立私人關係。

49.情況似乎絕望,對不對?在爭戰裡看來如是,當然你可以放棄,但你也可以掙扎下去,直至信心不在乎你自己、你的能力,或任何環境,只在乎在天上地下滿有權柄的那位。這樣,你自能張開眼睛,看破爭戰的雲霧。

思考問題

1.何謂傳道?該誰來負責?在哪裡做?
2.何謂教導?該誰來負責?在哪裡做?
3.何謂作見證?該誰來負責?在哪裡做?

Visitors:
Copyright 2002-2011 @ www.ysljdj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.
All forms of copying other than for private use should ge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
版权所有,除作私人用途外,转载需得到作者的书面许可。